酒店

全球观热点:“敦煌女儿”樊锦诗,1000万捐赠北大

  • 来源:南方都市报
  • 时间:2023-05-06 23:07:47

“今天我的这点捐款,是我应该作的贡献。”


(相关资料图)

5月4日,时逢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日,“敦煌女儿”樊锦诗回到北大,捐款一千万元人民币,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学研究。

樊锦诗在捐赠仪式现场

此次捐赠的资金,包括2019年樊锦诗获得的“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奖金(该奖金总额为2000万港币,其中一半捐给母校,另一半捐给敦煌研究院),还有2020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奖金100万港币。在此基础上,樊锦诗为了使基金本金能达到1000万人民币,又将她本人多年的积蓄捐出。

捐赠仪式上,樊锦诗说:“做人不能只为自己打算,一定要使所得奖金用在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业上。”

樊锦诗,2020年10月

没有樊锦诗,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

1938年出生的樊锦诗,是文博界的传奇人物。她是上海姑娘,北大毕业,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却坚守西北大漠中的735座洞窟60年;60岁受任敦煌研究院院长,80岁退休,于危急中拯救莫高窟;她发起了“数字敦煌”工程,率先在全国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因对莫高窟的保护被季羡林称赞“功德无量”。

从青葱少女到“敦煌的女儿”,她用满头白发换来敦煌青春永驻。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

莫高窟的壁画、彩塑等

一生守一事,心归处,是敦煌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精神,那就是永恒”。樊锦诗正是践行着“守一不移”的觉悟的人生。

这个“一”就是莫高窟,她来了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从1963年初到莫高窟实习,因严重水土不服提前返回,再到被分配到莫高窟,她却以国家需要为优先,偷偷藏起了父亲的求情信,义无反顾奔赴敦煌,再到成家生子后有多次机会离开敦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路口,她放弃了离开条件恶劣的敦煌的机会,都选择了——坚守。

1965年的莫高窟旧宿舍。敦煌研究院供图

这个“一”是她与终身伴侣彭金章的坚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是北大的同班同学, 毕业后,一个去了武汉大学,一个去了敦煌。异地恋四年,婚后两地分居十九年。最终,彭金章主动放弃自己亲手创办的武汉大学考古系,来到敦煌,结束了长期夫妻异地、骨肉分离的局面。樊锦诗一直心怀感激:“遇上了老彭这样的好人,是我一生的幸运。”

1965 年,樊锦诗与彭金章莫高窟合影

这个“一”还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她从没有忘却也没有背叛过。她与时间赛跑,二十年探索永久保护莫高窟科学方法,十年建设“数字敦煌”工程,让世界每一个人都能随时欣赏到敦煌艺术的精美,让敦煌这颗历史的明珠永远焕发出不朽的光辉。她以瘦小的身躯带领团队四处奔走,着力处理旅游管理与文物保护的巨大矛盾,让莫高窟保护薪火相传。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她还不忘母校嘱托,四十年终完成莫高窟考古报告。

2006年,在敦煌石窟高精度数字摄影工作现场

樊锦诗选择敦煌作为自己心灵的归宿,敦煌选择她向世人言说它的沧桑、寂寞、瑰丽和永恒。这位莫高窟的守护人曾多次说:“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

她以一生书写下自己的人生注解:我心归处是敦煌。

2011年8月16日,樊锦诗检查加固后的莫高窟北区洞窟。敦煌研究院供图

她说出了樊锦诗想说又说不出的话

“当时我们正在一同校对书稿,很欣喜地见证并分享了樊先生获奖的消息。随后,樊先生便对我说,获奖的钱不是她的,这些奖金应该用之有道。”

在捐赠仪式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一直陪着樊锦诗。顾春芳回忆说:“后来,她想设立基金的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顾春芳也是樊锦诗的唯一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的撰写者,在2014年的夏天,她与樊锦诗一见如故,结下忘年之交。

顾春芳与樊锦诗合影

樊锦诗与莫高窟是不可分离的,顾春芳教授深谙这一点。她深挖莫高窟的重大事件,把樊锦诗个人和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结合起来。樊锦诗说:“她是这个世界上最懂我的人。”“她说出了我想说而又说不出的话。”

捐赠仪式结束后,顾春芳教授动情地说:“樊先生说一千万实在太少,我们说这已经是你的全部。她说不,我还有养老金,一分没有动。”

樊锦诗个人生活如此简朴,淡泊名利,不在意一切世俗的物质享受。她一生只关注投入一件事,就是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莫高窟。这既是她当年对母校和业师的承诺,也是她为之魂牵梦萦的人生意义所在。她始终生活在这个具有神圣意义的、超脱的世界里,她觉得踏实、富有、幸福,别无所求。

在《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中,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该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历数百年敦煌学研究的筚路蓝缕,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从百年前藏经洞文书的失意流散,到如今中国敦煌学研究的蔚然成林;从大漠中寂寥荒凉的无人区,到举世瞩目的敦煌研究院;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几代莫高窟人饮冰茹檗、披荆斩棘,谱写下一曲波澜壮阔的敦煌乐章。

南都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康紫铃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教育装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