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
用数据代替经验、设备代替人力,建设年轻化的新农人团队。
——————————
今年春耕,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智慧农场的水稻种植面积将从7500亩扩大到1.5万亩。面积扩大了,管理人员却少了,预计可以缩减到10-20人。
【资料图】
这一切都得益于“智慧”两个字。5G信号全覆盖是这片大田的“标配”。这里有智能农田管理系统、智能灌溉系统,还有无人插秧机、无人植保机、无人收割机等无人化机械设备。
在吉林省这片黑土地上,如何改造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缩减人力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成为越来越多新农人关心的事。
2022年10月,吉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智慧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完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以下简称“吉农云”)的搭建,基本建成黑土地保护“一张图”、高标准农田“一张网”、耕地后备资源“一张图”,初步实现种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机械智能化等8个场景应用。
借力好政策,抓住好时机。近年来,吉林省很多涉农企业围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研发和推广数字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中的应用。在一场改造传统农业的进程中,新农人成为先行先试者。
在办公室里就能干农活
最近,在大安市海坨乡智慧农场,田间技术人员正忙着安装调试智能灌溉设备、自动测评土地盐碱度的仪器和无人机等设备,为春耕做准备。
这个智慧农场是90后新农人葛艳俊团队的智慧农业“试验田”。大学毕业后,葛艳俊在北京的互联网行业工作过多年。后来,看到乡村振兴战略和智慧农业发展的契机,成长在农村的葛艳俊决定返乡创业,专注于研发智慧农业设施。
葛艳俊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近年来,这支年轻的团队自主开发出农田管理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渠道流量检测仪、田间自动监测仪等诸多数字化、智能化农业设施。在研发和推广智慧农业设备的同时,葛艳俊把自主研发的智能设备应用到了自己团队打造的智慧农场里。
在海坨乡智慧稻田里,一条望不到头的绿色水渠格外显眼。与传统稻田用于灌溉的水泥渠或土渠不同,这条绿色水渠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打造,有更强的耐腐蚀和抗拉伸性,使用寿命可达20年左右。更重要的是,这条绿色水渠安装有智能控水闸。水闸上设置有进、出水传感器,管理人员在任意距离之外都可以通过手机软件设置水闸高度、进行开关闸操作。
以往稻田灌溉是凭经验,现在可以通过监测数据,进行精准灌溉。葛艳俊介绍,为了做到精准灌溉,在田间地头,还设置有水渠流量监测仪。这个仪器上配备有PH值、压力水位、水温等多个传感器,每10分钟上传一次数据到服务器。服务器则根据数据情况,提示是否需要灌溉,这样避免了大水漫灌,又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
而智能化的农田管理系统,则是通过标准农事、标准模板、标准种植数据来指导种植。每天,葛艳俊都能从手机软件看到系统自动下发的任务,只需点击确认键即可。智慧农场里还有智能模拟操作台,可以远程驾驶旋地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多种无人农机。驾驶人员坐在操作台边,按几个按钮,就可以让无人驾驶的农机在田间劳作。
“用数据代替经验、设备代替人力,建设年轻化的新农人团队。”葛艳俊说,希望未来干农活就像打游戏一样,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喝着咖啡就能把农活干了。事实上,这样的愿望已经开始在海坨乡智慧农场里一步步实现。葛艳俊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是,把这样的智慧农场向更多城市推广。
用科技改造传统农业
在吉林省大安市兆丰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武在洲已经为春耕忙碌了1个月。今年,他准备在盐碱地上种8000亩水稻。以前,武在洲用传统的水洗盐土办法改造盐碱地,效果不明显。后来在高校农学专家的帮助下,他学会了良田、良种、良法的高效治理模式。有了新技术,武在洲开始逐年扩大改造盐碱地的规模,把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稻田。
“现在种地再也不是扛着锄头、弯着腰了。”武在洲说,用科技改造盐碱地,更要依靠智能设备提高农事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眼下,他正忙着用育苗机育苗,调试去年采购的3台新款无人机,为春耕时喷药和撒肥做好准备。
在四平市铁东区,新农人利用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开发的“吉农云”数字平台的科技视频来备春耕。春耕前,“吉农云”的大数据专家针对本地种植合作社情况,设计出一套包含地块规划、种植方式规划、品种规划等多方面的科学种植规划方案。利用这个数字化平台,农户可及时获取有关农业生产的全方位指导,实现粮食生产科学化、精准化。
四平市永发合作社理事长王大勇是“吉农云”的忠实用户和受益者。当下,他已经把118台现代化农机都安装了智能化检测设备。去年,王大勇就对合作社的农业机械、作业调度、人财物管理等进行了全面数字化改造升级,打造成智慧农场模式。
王大勇介绍,在这样的智能化模式下,可以对地块进行分区,在农机作业路线、作业质量、任务分工等方面能更加便捷和高效。他算了一笔账,通过科学监测,仅测土施肥一项,合作社一年就可以节省10万元。
做智慧农业的先行先试者
在吉林省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正忙着和社员一起选购新品玉米种子,修整农机具。韩凤香是80后,大学毕业后返乡创办了农机农民合作社,从农业“门外汉”成长为高级农技师。
在合作社的玉米大田里,配备有智能气象监测站。每天,韩凤香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大田的土壤水分和温度、空气温度和湿度、雨量、风向等指数。不仅如此,智能气象站还有春播专报、干旱监测、虫情提醒等多项功能。播种、洒药、除草等生产环节都需要选对天气,这个气象站可以帮韩凤香作出精准判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5年工作时,提到“五年来,我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持续抓紧抓好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韩凤香当时在现场听到这段话,很有感触。韩凤香认为,作为新农人要做智慧农业的先行先试者,了解智慧农业,并熟练掌握相关技术和设备的运用,才能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总人口逐渐减少,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不断提升。采访中,多位新农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村里的农户大多都是50到60岁左右。奔波在乡村和农田间,近年来,新农人渐渐切实体会到,发展机械化、规模化、无人化的智慧农场,推广用大数据分析等全新的耕作方式,势在必行。
但当下有些地区,由于智能农机装备的全面更换和智能化配套设施建设等投入相对较高,农村地块分散、农民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智慧化农业推广还有不小的难度。新农人期待,越来越多有学历、懂技术的年轻人加入智慧农业领域,大家一起绘制智慧农业发展的新蓝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
攻略
装备
商城